时间:2016-8-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健康百科】民国饮食文化记忆

饮食文化记忆

揭开民国美食的传奇面纱

一东林造物文一《民国味·道》

在一段时间里,我们谈民国味道时,多半谈及的是集中在一种大时代下的历史光影与人文记忆,从而忽略了“味道”这个词的本身。但如果真的谈民国味道,民国时期的饮食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西餐由洋人引入了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当然还有西洋饮料,如咖啡、香槟和葡萄酒等对人们味觉的抚慰。它们的来临,其实并没有颠覆中餐的地位,也没有冲淡茶水和中国酒的味道。中式饮食和西式餐饮,在民国的土地上,二者泾渭分明,各行其道,反倒使民国的餐饮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打扮精致、喝下午茶的姑娘们

民国味道最为人所知的当属民国大菜,它并非指风味门户,也不是烹调流派,而是指中华民族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各地域、各民族富有特色的各类菜肴的总称。因此虽然南京曾经成为民国政府的首都,但民国菜与南京并无太多关联,因为民国菜是四方菜、名人菜。

扬州茶馆里的朱自清

|大街小巷茶馆林立|

扬州的茶馆很出名,喝茶是扬州人百年不变的习俗,民国时期尤盛。民国年间,扬州的大街小巷茶馆林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上去茶馆喝喝茶、听听曲,晚上去澡堂洗洗澡、修修指甲,别提有多惬意!

作为扬州的一员,朱自清自然也是茶馆的常客。无论是早上,还是下午,朱自清去茶馆,里面的人永远是满满的。尤其是北门外的大街,茶馆最多,也最为热闹。由于一面临河,每当有船经过时,茶客和乘客就开始“喊话”,嬉笑声不绝于耳。

茶馆在扬州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扬州人在这里喝茶,在这里吃小吃,在这里聊天,在这里谈生意,小小的茶馆是热闹非凡,人声喧哗!只见朱自清戴一副眼镜,书生文人的模样,眉宇之间却十分硬朗,走进茶馆后气定神闲地坐定了位置,叫来茶房沏上一壶龙井。

这个时候,便有卖零碎的来兜售。有的人手臂上挽着一个柳条筐,筐子里摆满了一些小蒲包,这些小蒲包里分放着瓜子、花生、炒盐豆之类的;还有的小贩是卖炒白果的,也有人提着篮子卖五香牛肉……

如此多的小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总不能样样都来吧?朱自清通常会买一些五香牛肉,然后摊在干荷叶上,叫茶房拿点好麻酱油来,拌上慢慢地吃,那叫一个“有滋有味”!或者是向卖零碎的买些白酒,先喝着。这五香牛肉的香、干荷叶的香、好麻酱油的香、白酒的香,汇聚到了一起,可谓香气四溢。

然后,朱自清才招呼茶房烫干丝。烫干丝是扬州有名的小吃,是扬州人去茶馆必点的小菜,朱自清也不例外。烫干丝是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然后再滗去水,抟成圆锥似的,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上,这烫干丝就做成了。

茶房是极为熟练的,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刚才还看着茶房在切豆腐干,眨眼间整盘烫干丝就已被端上了桌。一箸在口,“烫干丝的味道还真是百吃不厌!”朱自清感叹道。一边品尝着烫干丝,一边喝着清香的龙井茶,是不是还少些什么呢?

是的,还得来份干菜包子!就是把干菜切碎,加一点糖加一点油,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而小笼点心就更不必说了,也得样样来份儿,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还有最可口的菜包子菜烧卖,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吃在嘴里,轻轻地化去,还能留下丝丝余香。

还真是样样都色、香、味俱全,看着就馋涎欲滴,让人难以抗拒。若是偶尔上茶馆来的本地人或是外地人免不得不顾样子地狼吞虎咽,最后得吃得扛着肚子出去!不过朱自清是老资历了,在扬州生活已经十年有余了,吃起来很有分寸,即使样样都来,最终也能从容离去。

鲁迅最爱东兴楼的酱爆鸡丁

|喜欢的城市/偏爱的美食|

在文坛里,鲁迅是文笔老辣、语言犀利的“文学巨人”,但在生活中,鲁迅也是个和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喜欢的城市,有自己偏爱的美食。从绍兴到南京,从仙台到杭州,从北京到上海……鲁迅的一生客居过很多城市,可谓尝遍各地美食,但不管城市如何变换,某些城,某些“味道”却是他一生的难忘。

一个人的一生与他出生的地方永远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文化浸染,饮食喜好也是。虽然鲁迅贵为大文豪,但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民国元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在北京长达14个春秋的生活。在皇城的这段时光里,他或独自一人,或与友人一起,几乎尝遍了京城的著名餐馆。

名冠京城的“八大楼”鲁迅去过大半,虽然各个楼都有重复的菜品,但是各有各的特色。比如酱爆鸡丁是鲁迅和胡适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品,这个菜东兴楼做得最好。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西城有一家叫做和记小馆的餐厅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当于他的工作食堂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的东西可口,价钱便宜,以卖牛羊肉出名,鲁迅最喜欢吃这里的清汤大块牛肉面。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是个十里洋场之地,鲁迅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这里度过。与在北京时一样,上海的很多知名餐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梁园致美楼是鲁迅在上海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这个酒楼实际上是河南菜和北京宫廷菜结合的菜馆,以河南菜为主。鲁迅是沪上名人,到梁园吃饭,很得老板照顾,甚至亲自上门给他做家宴。名人无疑是菜馆最好的广告,李白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让兰陵美酒传了上千年,而这梁园也因鲁迅而大放光芒。

扒猴头是梁园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鲁迅很喜欢这道菜。鲁迅的好友,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就经常“投其所爱”,送猴头菇给鲁迅。

搬来上海,鲁迅又喜欢上了上海名点,其中一道叫做“伦教糕”,产自广东顺德伦教镇,是广东著名糕点。伦教糕是用大米磨糨,加糖水发酵,蒸制而成,味道好极了。每次鲁迅工作到深夜,都会吃几块“伦教糕”,困倦和疲劳就一下子被香味赶跑了。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品尝了很多美食,也有大量著作问世,而这座城市也是他最后的舞台

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吃云片糕

|生活必然也是精致|

张爱玲从小就对美食有种天然的敏感。在她小时候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教她读“太王事獯于”这难念的句子,她死活记不住,不过她的脑子转得快,自己私下改为“太王嗜熏鱼”,这样就记得一清二楚了,再不会忘记,这全因熏鱼这道美食救了她。

▲民国四大才女

张爱玲小时候还常常梦见吃云片糕,不过“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这云片糕又叫雪片糕,片薄而色白,犹如凝脂,最讨上海弄堂里小女孩的喜欢,难怪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

除了云片糕,张爱玲还喜欢吃蛤蟆酥,半空心的脆饼,有巴掌大小,上面有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油油的就像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吃起来微甜。这种点心是张爱玲母亲的亲戚带来的,以至于后来每次听说这位亲戚要来,张爱玲都会欢喜很久。

事实上,张爱玲所说的蛤蟆酥就是民国时期苏州的土产香脆饼,在苏州并不稀罕,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但是对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张爱玲来说却是新奇的美食,第一次吃,甜甜的味道就一下子俘获了她的芳心。

而“合肥丸子”则是张爱玲小时候的最爱,这道菜唯有张爱玲的奶妈何干会做。在做合肥丸子时,先要煮熟一锅不硬不烂的糯米饭,凉了后捏成一个个小团,把调和好的肉糜放进米团里捏拢成“汤圆”的大小,然后把糯米团放在蛋汁里滚过,再放进油锅煎熟。那煎熟的丸子,外皮金黄酥脆,丸心滋润鲜美,张爱玲百吃不厌,这小小的丸子是她一生钟爱的美食。

通常来讲,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的生活必然也是精致的,张爱玲也是如此,不过她更像一个来自“西方”的女子。张爱玲是个典型的“小资”女性,她骨子里虽然也有东方的因子,比如喜欢穿旗袍,喜欢《红楼梦》,但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是“西化”的东西,诸如喜欢喝咖啡,喜欢吃面包。

张爱玲每天早上都是闻着起士林的面包香醒来,不过起士林的咖啡虽妙,面包香却只可闻闻,它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张爱玲心动,因为要吃面包,她还是一定要去老大昌面包房,这里的“十字小面包”是她的最爱。“十字小面包”是半球形,上面略有些酥皮,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

张爱玲爱吃甜的烂的,就如面包和咖啡,除此以外,她还喜欢喝“牛奶”——其实是喜欢喝牛奶的泡沫,她在喝牛奶时总是先设法把碗边的小白珠子吞下去。

陈丹青说过,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从吃的讲究和吃的品位看,高雅是六朝古都素来的腔调。一朝有一朝的烟水。

来源:东林造物作者:佚名:青茗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北京青少年知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ju-office.com/bbsh/bbsh/12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