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5-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食物过敏主要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新生儿食物过敏主要是指牛奶蛋白过敏。母乳喂养儿可因宫内致敏,或母乳中包含的抗原活性片段,由乳汁传递给患儿进而导致牛奶蛋白或其他食物过敏的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年医院住院临床诊断为新生儿食物过敏的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新生儿食物过敏的自身特点。

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选取年1月至年1医院住院临床诊断为新生儿食物过敏的患儿10例。本研究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新生儿食物过敏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进行,确诊需要进行食物激发试验。

3方法

观察10例患儿胎龄、性别、发病日龄、发病时喂养方式、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便常规加潜血、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检测,食物激发试验以及预后随访。

结果1一般资料

研究共纳入10例新生儿,其中足月儿4例(胎龄37~40周);早产儿6例(胎龄26~33周),6例早产儿中包括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例,低出生体质量儿1例,且这6例早产儿中包含了2例超未成熟儿。男7例,女3例,男女比例73;发病日龄1~43d,出生30d后发病3例,平均发病日龄20.3d,中位数18.5d,标准差13.38d。6例早产儿发病时矫正胎龄30~37周,其中3例矫正胎龄32周发病,见表1。

2喂养方式

4例为母乳喂养(其中3例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例为足月儿),配方奶喂养3例(均为早产儿),混合喂养3例(均为足月儿),见表1。

3临床表现

发病时临床表现一般状况均良好,症状以消化道受累为主,其中发生便血5例、腹泻并呕吐1例、单纯腹胀1例、胃食管反流并湿疹1例,其中2例发生便血并严重腹胀,临床曾可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2例中1例伴严重湿疹,1例无消化道受累,仅表现为双下肢及阴茎水肿,见表1。

4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36~15.46)×/L,见图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8例(0.~0.),2例正常,见图2。CRP在2例临床表现类似NEC者明显升高,余8例新生儿均正常;5例便血者便常规均未见红、白细胞,但便潜血均为阳性;腹泻并呕吐者1例中便中红、白细胞升高并潜血阳性;余3例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牛奶特异性IgE检测9例为阴性,严重湿疹伴严重腹胀临床表现类似NEC者为阳性,见表1。

图1新生儿食物过敏10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图2新生儿食物过敏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5食物激发试验

2例患儿(其中包括1例可疑NEC者)开放性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

6治疗及预后随访

10例患儿中3例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严格避食,余7例更换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奶粉喂养,更换喂养方式后10例患儿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随访追踪这10例患儿均未再出现相应的消化道表现,1例湿疹患儿皮疹消退。采用饮食治疗后10例患儿症状均得到缓解。3例母亲严格避食者在4~8周后,母亲开始尝试摄入牛奶,均未出现不良反应。5例深度水解奶粉替代儿,在4~8周后进行食物激发试验阴性转为普通配方奶喂养。而2例氨基酸奶粉替代儿,1例在12周后进行食物激发试验,更换为深度水解奶粉。另1例氨基酸奶粉替代儿目前已替代治疗8周,计划12周后进行食物激发试验评估是否可更换为深度水解奶粉。

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变应性疾病被报道,由于新生儿免疫特点不同于儿童,新生儿变应性疾病表现与儿童变应性疾病也不完全相同,有其自身特点。

1新生儿食物过敏发病特点

新生儿食物过敏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Miyazawa等观察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其中53例牛奶蛋白过敏,平均发病日龄为6d,其中41%为低出生体质量儿,这些低出生体质量儿包括了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本组10例发生食物过敏新生儿包括了超未成熟儿、早产儿和足月儿,从出生体质量分类包括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提示新生儿食物过敏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儿均可能发病,且早产儿的发病可能并不低于足月儿。Miyazawa等的研究中包括了9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现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出现症状的时间会晚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足月儿。本研究观察的2例超未成熟儿和1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病日龄较晚,均在出生30d后,提示超未成熟儿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病时间可能较晚。

2母乳喂养儿食物过敏的发生机制

母乳对于新生儿食物过敏的发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母乳会将食物片段传递给新生儿,母乳中的免疫成分也会对免疫耐受的形成构成影响。Atanaslovic-Markovic报道纯母乳喂养儿发生牛奶蛋白过敏介导的难治性小肠结肠炎,这些患儿通过母亲避食牛奶蛋白直肠出血症状得以改善,且大部分患儿在出生1年内建立了口服牛奶蛋白耐受。母乳中除了含有分泌型IgA和高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β(TGF-β)外,还含有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这些均有利于新生儿形成口服免疫耐受。Yamamoto等建立鼠食物过敏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食物蛋白可通过母乳传递并影响子代Th2细胞免疫功能,能抑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浸润,且母体食物蛋白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可通过母乳传递给子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口服耐受的建立。但临床观察发现纯母乳喂养儿也可能发生牛奶蛋白过敏,除了由于母乳中有微量的变应原传递外,母乳中缺乏某些免疫调节因子也会影响患儿Th2免疫稳定,从而促进过敏发生。

3新生儿食物过敏表现

新生儿食物过敏的临床症状多见以消化系统表现为主,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度和重度。

轻-中度 (1)消化系统:可表现为腹泻、血便、腹胀、呕吐、肠绞痛,少数个案报道有便秘表现,这些症状可单独或合并出现。(2)皮肤黏膜表现:可有湿疹和手足血管神经性水肿,个别有阴茎水肿。

重度 (1)消化系统方面:除了消化系统表现,如腹泻、呕吐、腹痛、畏食和便血外,还包括由于慢性腹泻、呕吐造成的生长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蛋白丢失性肠病。(2)低蛋白血症。(3)严重的特应性皮炎合并低蛋白血症或合并生长发育受限或缺铁性贫血。(4)循环衰竭和休克。

本研究观察的10例食物过敏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中8例属于轻-中度,2例属于重度表现。其中,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是合并存在的。表明新生儿食物过敏临床表现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共存。本研究中2例重度表现患儿分别为配方奶喂养和母乳喂养,无生长发育受限等长期受累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原因首先与样本量少有关,另外可能与患儿诊断和干预均早,尚未发展为慢性受累表现。

4新生儿食物过敏的诊断

本研究中的10例患儿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后,均除外了感染、外科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母乳喂养儿有2例母亲在哺乳期具有可疑变应原摄入史。实验室检查包括了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本研究10例患儿均进行了体外试验,检查食物血清特异性IgE,但仅1例患儿阳性。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适应性免疫尚未完全建立,另一方面食物过敏的发生除了IgE介导之外,还包括了非IgE介导以及混合介导机制,IgE介导速发型食物过敏更多,而本研究观察10例新生儿食物过敏无一例为速发型,推测发生机制更倾向于非IgE介导机制或者混合介导有关。分析患儿血清IgE阳性率低可能与非IgE介导机制有关。

体内试验主要包括食物激发试验和皮肤点刺试验,而皮肤斑贴试验由于观察时间长,具有一定痛苦性,故不适用于新生儿。食物激发试验阳性可确诊新生儿食物过敏。可诊断IgE介导或非IgE介导。临床中最实用的为开放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本研究中有2例患儿进行了开放口服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早产儿相对于足月儿肠道黏膜屏障发育不完善,食物激发试验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本研究未对每例患儿进行食物激发试验。

5治疗性诊断

因为食物激发试验具有风险,所以治疗性诊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10例患儿均进行了治疗性诊断。即对可疑食物过敏的患儿可采取避食,如避食牛奶,母乳喂养儿母亲回避可疑过敏食物,症状缓解有助于诊断。

6结肠镜检查

本研究因患儿年龄过小且诊断后回避饮食有效,未行结肠镜检查。如果不能除外其他肠道疾病时应行结肠镜检查,并达回肠末端位置更加利于小肠黏膜取材,有助于诊断。

7新生儿食物过敏治疗

饮食回避是目前食物过敏唯一有效的方法。世界过敏组织年食物过敏指南中比较了不同国家、组织对于牛奶蛋白过敏饮食治疗的指南,共同之处均为鼓励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避食高风险食物,如需饮食替代,推荐选用游离氨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我国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指南指出,配方奶喂养的轻-中度患儿首选深度水解奶粉,若患儿食用深度水解奶粉仍发生牛奶蛋白过敏则需要更换为游离氨基酸奶粉。重度患儿首选游离氨基酸奶粉。当饮食替代症状缓解2~4周后需要进行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评估是否需要继续饮食替代。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牛奶蛋白过敏诊治指南[14]指出:回避3~6个月后可逐渐引入牛奶蛋白。

本组4例母乳喂养儿中3例采用母亲严格避食方式,另1例母乳喂养儿由于临床表现较重,采用游离氨基酸奶粉替代治疗。配方奶喂养和混合喂养儿均采用深度水解奶粉。

本文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ju-office.com/bbxl/bbxl/7055.html
------分隔线----------------------------